瀏覽人次: 17936

雲水書院

我們為什麼選擇艱難的路—談談佛教學系行門書院教育的理念

文/郭朝順院長 (佛教學院院長)

2022/3/3 (期初全院集合勉勵話語)
寒假在家看了一部日劇:「先に生まれただけの僕」(中譯:不過是先出生的我);日文漢字的「先生」就是老師的意思,所以這劇名在玩一個雙關語的梗:先生(老師)不過是先出生的人罷了。劇中描述一位原本是企業集團的菁英,卻因公司內鬥,而被派去當集團所屬的中學校長。雖然他不懂教育,但卻因為他的熱情,感動了校內原本冷眼旁觀、等看笑話的老師們,進而感動學生,最後逆轉了學校的現況。

劇中最令人熱血的是,學生們因為感受到老師們的熱情與用心,主動到校外去向人推薦自己學校,邀請初中生及家長們前來參加學校說明會,並展現出充滿自信的節目表演,最後合唱校歌那一幕,感動了全體師生及參觀的學生及家長們。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就跟我太太說:如果學生沒有認同老師以及學校,是不可能作這些事的。然而,這樣主動的熱情,我卻在佛教學系的同學身上看到許多次,而且不限於招生。

我曾多次和同學們到全台各道場作招生說明,由同學現身說法,告訴大眾他們在佛教學系的學習經驗與感動;我也看到許多同學,即便課業忙碌,他們還是願意撥出時間,為系上製作各種宣傳海報、文宣;我也看到明明行堂、典座才忙完的同學,因為為街友送暖活動,未稍事休息便一起衝到台北或者羅東,直到深夜。我也常常聽到學校各單位誇獎我們的學生認真主動,因此樂意找系上學生工讀;最近也聽到回山實習的單位主管告訴我們,歡迎同學畢業後,回去他們單位任職。這便是我們為何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堅持實施行門書院教育的原因。

現今社會流行的常是「輕鬆自在」的道路,講求「作自己」;在佛陀的教誨之中,認為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在「我執」,因此佛教與世間法在這一點上,便似乎產生對立。不過,如果深入來理解的話,我們應該會知道「作自己」與「去我執」並不見得會對立。會對立的是,把「輕鬆自在」當作是「作自己」,卻沒想到,想要「輕鬆自在」的念頭,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業習,諸如:不想受到規矩束縛、不想聽人教導規勸、不想自我精進、不想為人服務、不想多事麻煩、不想要改變等等。當一個人不作任何改變,自然是「輕鬆自在」地「作自己」。

如各位所知,書院教育是與行門的「佛教行持」課結合在一起,因此我將之合稱「行門書院教育」。這個課程共分成四個部分:1佛門基本知識(包括佛教禮儀、法會實務、禪堂規約、基礎禪修等);2修持實踐(共住、共食、共學與日常作務,以及禪淨法門);3生活文化講座(各種演講、社團活動、工作坊);4服務實作(系學會、研究生學會、新聞公關、圖書管理、網頁維護等各組)。我是這個設計的始作俑者,因此可以說明這課程設計的基本精神。

這雖只是每學期一學分的院級必修課程,但幾乎動用了全系的老師,不論規劃或者執行,都是全系老師共同參與的。因為我們認為,除了書本的學問外,於事中磨錬出關懷他人、為人服務的態度,以及合作共學、相互成就的能力,這是教育中尤為重要且能受用一生之事。而且這也符合星雲大師所常強調的「我在眾中」,百丈禪師「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以及菩薩道之「慈悲利生」的精神。

教育不是只為了填塞知識或訓練謀生的技術而已,對佛教教育而言更是如此,故尤其重要的是,先求正知正見的養成,如此才能運用所學來利益眾生。諸位都是佛教學系的學生,這一點應該是很容易理會的。尤當諸位身為佛教徒,受持了佛教戒律,即當知戒律以及一切規矩,都是為了調伏自己往習既有的業力之身,因而主動持守的。由於業身的淨化,故我們可以逐漸獲得定力,有了定力便應開發智慧。這戒定慧三學,是佛陀自古傳下的解脫法門,我們便是將這個法門,用來設計行門書院教育的種種制度。目的便是要,透過生活修持實踐之遵守,先學會行堂典座以及種種作務的規矩,然後不畏事繁而穩定自己的心行;在服務實作中,學會如何處理事務的各種能力與智慧;生活講座是用以開拓生活及生命的視野,社團活動則是用以涵養自己的品味、眼光與胸襟;凡此諸種種,也皆可與佛門知識,以及系上老師所教授的諸部經論相互印證。

各位同學應該知道,學習佛法是艱難的,且要殊勝因緣才能獲得機會。各位既然當初選擇成為佛教學系的學生,想必當時也都知道,我們有種種共住、共食、共學的規矩,現在再將這些規矩的設計原因說明清楚,是想讓各位了解,所有的設計都不是為了為難各位,減省經費或勞務人力,而是為了令諸位道業增長。如果大家更了解教育的設計用心,便可以用學習的心態,去體驗在每個行動中的心行變化,從而更堅定作為修行人的自己(而不是輕鬆自在的自己)的願行。

有位大學部的同學,上學期作了一件令我相當感動的學習實驗,他試著要練習我在教授《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說的,菩薩應時時以眾生為念,因此試著在作任何事時,儘量以「當願眾生」來作發心。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後,他告訴我,雖然他無法時時作到「當願眾生」的發心,但這個修持實驗已改變了他,甚至救了他,令他更勇敢主動、也更樂觀地承擔生活以及工作,也因此他參與了以前不敢參與的系學會工作,樂意為系上同學服務。聽到他的例子,印證了「先生不過是先出生而已」的說法,而這也是我們何以選擇這條艱難道路,堅持行門書院教育的理由。期待我們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能夠成為彼此的善知識,永遠共學互成、常處眾中,精進彼此之道業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