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 雲水書院 講座:    人體精氣的倉庫

  • 2025-01-03
  • ysrc
講師: 呂萬安 老師
日期: 113年10月30日
地點: 佛教學院 雲水軒
活動目的: 為使學生將健康療癒融入生命及生活,在原有專業學術──佛學知識領域外,拓展對中醫醫學健康與療癒的認識,培養具備自我健康的覺察能力,更進一步將之與生命連結,提升生命涵養。

學生心得:

同學1    
老師解釋《黃帝內經》,人體的很多解釋是好比大自然的一些描述,因為對於黃帝內經不理解因此無法掌握這些描述的意思。五藏,老師告訴我們是因為要符合西方器官的概念因此使用肉體旁的「臟」,中醫的臟腑與西方醫學的臟器不一樣。
中醫創造的藏象學說,聽到老師說,精神表現,人體的外觀都是被五臟影響。
今天特別在醫學上的知識是,男性與女性彼此都有彼此的荷爾蒙,可是男人身體所包含的女性荷爾蒙的量是比較少的,同樣的女性身體包含男性的荷爾蒙是少的。
講座增加我的知識,特別是醫學知識與中醫的認識,今天在講座中發現新的東西,對於中醫來講五臟是系統。
同學2
在參加人體精氣的倉庫的講座呂萬安老師已經給我很多新的意識。我覺得很幸福。
此外,情緒與五臟的關係使我意識到,保持良好的情志對於維護健康至關重要。中醫強調情緒的波動會直接影響五臟的功能,這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情緒的調節,保持心靈的平靜。
總之,中醫的五臟理論不僅是一種治療的方法,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它教會我們要尊重身體的自然運作,促進身心的和諧。希望未來能夠深入研究這一領域,讓自己在中醫的智慧中獲得更多的啟發與成長。
同學3
今天參加了中醫知識講座,讓我對五藏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講座中提到的藏象學說,讓我感受到中醫對人體的全面觀察。五臟與五液、五官之間的關聯,不僅是生理上的互動,更是情感與心理狀態的反映。比如,心臟與喜悅相連,肝臟則與怒氣相對應,這讓我意識到情緒對健康的重要性。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在忙碌中忽略了內心的感受。此外,講師提到五臟精華的外現,讓我想到我們的生活習慣如何影響身體狀況。這不僅是對健康的追求,也是對生活品質的重視。聽完講座,我感受到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次講座不僅增進了我的知識,更激發了我對中醫智慧的敬畏與熱愛。我期待能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實現身心的和諧與平衡。特別感謝老師的精彩分享,讓我獲益良多!
同學4
人體的五臟被認為是精氣的重要倉庫,這一理念深刻地體現了中醫對人體整體性和功能的認識。心、肝、脾、肺、腎各自承擔著獨特的角色,彼此協調,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五臟不僅儲藏精氣,還通過相互作用影響著身體的健康狀態。
總體而言,這一系統的理解不僅反映了中醫的智慧,也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身心的和諧,從而促進健康。理解五臟的功能與相互關聯,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健康狀況,並採取相應的調整。
同學5
老師說道家養生學認為,精氣是人生成、發展、壯盛乃至衰老的關鍵。精被視為物質基礎,來源於先天與後天之精,後天之精通過食物和空氣獲得,並藉由良好的生活習慣來維持。而氣則是生命的動力,經由呼吸和經脈運行,全身的氣流通暢則可保證健康與精力充沛。神則是精神層面的統御力,代表著一個人的意志、情感和認知。
我非常認同老師說在這個框架下,倉庫的概念尤為重要。人體如同一個倉庫,儲存並管理著精氣,避免其過度消耗或失衡。
我覺得這種對精氣的管理類似於現代的資源管理。我們若過度消耗精氣而不加以補充,便會像是一個倉庫空虛的情況,影響整體的平衡與運行。然而,合理調節身心、重視養生、適當運動、以及飲食得當則能使人體倉庫保持充盈。
同學6
今日聆聽呂萬安老師所演講的主題:人體精氣的倉庫,開頭就提到在我們佛教所說的三寶為佛、法、僧,而在中醫的三寶為精、氣、神,這也是人身的三寶。
五臟所對應的不僅如此,還有人體五種情志,喜、怒、憂、思、恐;五行,金、木、水、火、土;更有相對應顏色,發現其實這種種都與之相連,這讓我想到小時候看中醫時,醫師把脈後就迅速發覺我當時較為衰落的器官,也跟我們解釋這些都有相對應的功效,也顯現出人體的奧妙,而在這場講座中也多以中醫角度講解內容,因此讓我有更深的了解!
同學7
今日「人體精氣的倉庫」為主題的講座,內容深入淺出,讓我對中醫的五臟理論有了一些理解。

講座中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男女生的生命週期,男生是八年一個週期,女性的生命週期是七年一個大變化,原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需求也會隨之改變,從而需要跟著周期調整營養與保健方式,這是以前沒有聽過的。
講座中提到,《黃帝內經》指出心、肝、脾、肺、腎與五官之間的關係,五臟的健康狀態會在五官上有所反映,讓我意識到,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相互聯繫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這場講座讓我對人體的精氣儲存與運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五臟作為精氣的倉庫,不僅在生理上起著重要作用,還與情緒、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色身還要用很久,才能好好讀書,保持良好的情緒與生活習慣,才能促進五臟的健康運作。這次講座不僅增長了我對中醫的知識,謝謝老師的分享,謝謝學院的用心安排。
同學8
今天題目是「人體精氣的倉庫」,講者就是呂萬安教授。
透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知道自己雖然已經出家,但是還要靠色身修行,自己了解經典或者學系等,現要觀察此身。像釋迦牟尼佛兩萬年前已經為眾生說法,有四個觀想,包括:身、受、心、法;能看出觀察身體是學佛的基礎的。今天有颱風,老師只能在線上上課;十分感謝老師的分享。
同學9
這次演講的內容與講解都非常的豐富又經典,處處是學問,收穫滿滿。
老師把五臟(奇怪,胃臟和人體的精氣竟然搭不上關係)和身體健康做了深入的介紹,又把五臟和五行、五液、五氣、五官的相互影響,都做了提綱挈領的說明。真可惜,學到的太晚了。學習心得談不到,倒是還有很多的問題,要慢慢體會。
很希望老師能再有機會來院分享,並保留較多的時間給學生提問與交流。
同學10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感到這些知識對於當前的生活非常實用,尤其是對於我們學生來說——維持健康和保持清晰的頭腦是學業和生活成功的關鍵因素。了解中醫學中的五臟和精氣,不僅讓我們掌握了從根本上照顧身體的方法,還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身心之間的密切聯繫。健康不僅是應對學業壓力的基礎,也是未來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老師幫助我深入理解了精氣在中醫學中的作用。精氣不僅是生命的能量,還是維持清晰思維和記憶的關鍵要素。在保持足夠的精氣之下,我發現自己記憶力增強,更易集中,並且壓力減少。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按時進餐以及適當休息,使我的精氣穩定,學習成效也明顯提升。
同學11
透過這次課程,從中醫角度來研究五臟,使我了解到五臟精氣的重要性及其與其他器官和身體表現的關聯性。這讓我明白,治療不僅應針對症狀,更需重視器官之間的協調與整體健康。此學習經驗激發了我對日常生活中自身健康的關注,並開始思考和探索養生與預防疾病的方法。感謝老師!
同學12
此外,講座還展示了大腦皮質和神經信息傳遞過程的複雜性,進一步說明了現代科學對健康的理解。這種結合了中醫理論和現代神經科學的講座,讓人倍感啟發,了解到了身體內部各系統之間微妙而精確的協調。

這些知識內容提醒我們,維持健康需要全面的視角,從多個層面去理解和維護身體的動態平衡。這種全方位的健康觀念,不僅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人體的複雜性,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加科學和全面的健康維護方法。這場講座讓我重新思考健康的真正意義,並激勵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寶貴的知識。
同學13
通過這次講座,我了解到五臟的健康狀況其實會反映在我們的外在表現上。
因此,即使我們不常去看醫生,也可以從這些外在的細節觀察身體狀況,及早進行調養與保健,預防更嚴重的疾病。同時,我也學到了五臟與情緒之間的密切關聯。過度的喜悅可能會損傷“心”;生氣過度會傷“肝”;過度思慮會傷“脾”;憂慮過度則會影響“肺”;而過度恐慌會傷“腎”。這讓我理解到,為何在過度憂慮時,我會感到胸悶不適。
同學14
講座中的一個特別亮點是老師提及的養生技巧,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調理、呼吸鍛鍊和簡單的穴位按摩,這些都對我們平衡精氣有很大幫助。透過這些實用方法,我更加理解到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如何通過生活中的小細節來達到養生的效果。
透過老師的解說,我了解到精氣不僅支撐身體運作,也影響情緒和壓力管理。尤其是老師分享的養生技巧,例如日常飲食調理和呼吸鍛鍊,讓我認識到許多簡單有效的保養方式。這次講座讓我深受啟發,我希望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實現身心平衡。
同學15
在聆聽呂萬安老師的講座中,看到中醫理論中五臟的精氣與人體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
在中醫的「藏象」理論中,五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全身的其他系統緊密相連。透過觀察身體表現如面色、指甲、唇色等,可以反映出內臟的健康狀況。
這些概念讓我重新思考了人體的運作,明白了中醫所倡導的調和與平衡的生活方式對於促進健康的重要性。這場講座不僅增強了我對中醫理論的興趣,也激發了我深入探討人體精氣與健康的願望。透過這些學習,我更期待將這些中醫智慧應用於日常生活,以促進自身的健康與和諧。感謝老師!
同學16
講座還提到了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比如呼吸法和冥想,這些都是我在修行中可以應用的技術。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連結自己的身體與內在,促進精氣的流動。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我們的修行質量,也能增強我們的靈性覺知。
最後問題是這次講座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出家人,我不僅僅是追求精神上的提升,更要在物質和身體的層面上保持和諧。精氣的管理,實際上是對我們整體修行的一種支持和補充。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服務他人,弘揚佛法。
同學17
古代中醫的哲學奧秘,透過這一次講座,又更近一步認識與了解。對於身體的健康,一直是我所忽略的,對於養身常常是興趣缺缺,但眼看著自己年紀不停的增長,似乎也感受到眾多因緣正善意的提醒我要多留意自己色身的健康,多愛護這具身體,這副讓我們修道的容器。
雖然目前仍然對健康的議題還是沒什麼興趣,但已經有個起頭,雖然吸收到的資訊很少,但也引發我想尋求,自己有興趣的切入點來更關心我的身體健康,讓路走得長遠,為此我非常感恩。
同學18

在佛教經典之中,「心」一直是重點所在,而這次呂老師提到一個案例,某個病人在接受心臟捐贈的移植手術之後,居然在極短的時間多了原本所沒有的才華。來詢問捐贈者家屬才曉得,原來這位捐贈者以前是位鋼琴演奏家。眾人當然驚嘆不已,但也難以理解這其中的奧妙。
呂老師就從中醫的「心藏神」來解釋這情況的可能性。
這是第二次聆聽呂老師的講座,我們雖沒有呂老師醫學領域的專業訓練,但是或多或少也略微聽聞過其中一些養生相關的概念。不過,呂老師這一連串循序漸進的內容,加上生動流暢的講解,才讓我們真正的把這些觀念整合起來,而不是只停留在先前那樣的片段式、似是而非的概念。「臟腑學說」諸如,肝為霸極之本,肺主津液等,並結合「經絡學說」,呂老師在這堂課短短內幫我們啟動了健康的更高層次思維,有如父母心的叮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