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113年11月13日
地點: 佛教學院 雲水軒
活動目的: 透過禪宗修行來解開我們心中的層層「結」,認識萬物不生不滅的真相,並照見世間的實相。
本次活動與身心教室合作,計畫經費源出「教育部113年度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活動流程:
- 介紹講師釋如目法師
- 講授心結的形成與解結的方法
- 吹氣球以譬喻心結
- Q&A
學生心得:
同學1
在佛教中,結與解就如同無明與解脫,迷與悟之間的距離也僅在於一念的回轉。在禪宗中,常有一些看話頭的問題,例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或「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真面目是什麼?」這些問題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甚至無法得到解釋。有時候,這些看似無解的問題,正是解答所在。為什麼呢?這裡正是談到結與解的關係,如目法師所說,結與解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因為在人生中,我們常執著於尋找各種問題的答案,導致我們在煩惱之中不斷翻滾,沉浸於那些本來就無常、無我的幻象之中。
在禪宗中,參究的方法極為重要。那麼,參禪究竟參的是什麼呢?正是探問自心,認識真正的自我。而當我們認清這個真面目,便是覺悟,亦即解開心結。六祖慧能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道從心中覺悟,豈止在於靜坐?因此,參禪不僅限於打坐,而是每時每刻皆觀照自己的真心本性。
因此,解開心結,正是要看清、明白並放下,而參究正是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的根源所在。
同學2
參加這看話參禪解心結的講座,釋如目法師給我認爲什麼是“看話參禪”,了解在經典中如何說到禪。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痛苦與怨結的根源何在,並為自己找到修行的道路以及禪定的實踐方法。沒有人能束縛你,也沒有人能幫助你解開束縛,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決定。如果看不清楚是什麼在束縛自己,又怎能夠自自己解開束縛呢?
令人感觸最深的是,覺悟並非是從外界尋求某種新的事物,而是回歸自性,認識到自古以來早已具足的真心。這個過程,正如佛陀與禪宗祖師所經歷的,必須經過深刻的思考、疑惑的萌生,最終到達打破疑團的瞬間——那是一個見道的剎那,真理突然明現。
“看話參禪”正是強調透過公案或話頭,引發行者內心深處的疑情,幫助他們深入自我探尋。正是這種強烈的疑問,才能帶來修行中的突破,就如同佛陀在菩提樹下的覺悟一樣。這提醒我們,修行的道路不應依賴外在的幫助,而應憑藉自身的努力,直接面對生命中最深刻的疑問,從而洞見自心與生命的真實本質。
同學3
這次講座由百丈山力行禪寺首座如目法師,主講:「看話參禪解心結 」。法師一開始帶領大家唱菩提偈,問著大家:為什麼會來唸佛教學院?這個問,引導我們探究自己內心,法師說著禪宗是探究自己內在的八識,而這探究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推動及影響我們後續的學習。
講座中法師也提到他致力禪宗學習與推動的歷程,說明禪宗以佛陀本懷,以更開創性的方式來度眾。禪宗根本手段是:解結同源,斷求外,回自己本心找,截斷往外求攀緣的心。法師也以氣球實際比喻煩惱的展現,禪修也是在處理心理時間及空間的問題,謝謝學院舉辦這麼好的課程讓我們學習及受益良多。
同學4
今日聆聽如目法師講述「看話參禪解心結」一課,受益匪淺。法師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心念緣起與禪修方法的關聯,並透過《百法明門論》的三細六粗與各種禪語錄,引領我們深入探討心念的運作機制。
在聽完法師的講解後,我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念。法師所提到的「看話參禪」方法,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實踐方向。我會將法師的教誨融入日常生活中,透過不斷地覺察與觀照,來達到心念的清淨與自在。最後,我要感謝如目法師的精彩分享,以及各位學長們的共同學習。透過這次的講座,我對禪修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對自己的修行之路充滿了信心。
同學5
聽完如目法師關於「看話參禪解心結」的講座後,我感到思想與心靈有了一種深刻的開展。法師所說的透過禪修來解開心中的「結」,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修行並不僅僅是止息妄念,更是要洞見一切事物的真實本質。尤其是法師詳解《楞嚴經》中關於六「結」的部分,使我更加明瞭心識的運作方式。世間萬物皆是現象的流轉,既清淨且靜謐,既不生也不滅。
法師以「話頭先行」的例子具體引導禪修方法,幫助我們體悟「解結」之道。這使我更加堅信修行之路,並讓我看到禪宗在療癒和開悟心靈上所蘊含的深刻與妙法。這場講座真如一次自我觀照的旅程,逐層解開心中的執著,並讓我在禪修之路上更進一步。
同學6
這場講座的內容對我來說,很有幫助的因為「看話參禪」能幫助我們解開內心的結,讓自己變得更自在,對現代人來說,其實是一種心靈療癒的方法。參禪的過程就像是一種「心靈的健身」,讓我們去面對內心深處的問題,看看自己有哪些執著或想法是不必要的。透過不斷地專注於一個問題或「話頭」,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力,慢慢地把心裡的結解開,進而達到一種安穩的狀態。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可能很難花時間去坐禪,但禪修其實可以融入日常生活裡。看話參禪的核心在於「覺察」和「放下」,我們可以在生活的每一刻,帶著「這是什麼?」的疑問,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和反應。這樣的心態,不但能讓我們活得更輕鬆,也讓我們面對困難時更有彈性,最終達到心靈的平靜。
最重要的是禪修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更深入地認識自己,解開心裡的結,讓自己更能夠自在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樣的智慧,不只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實踐的生活哲學。
同學7
通過靜心參禪,觀察自己的內心,從而化解心中的困惑與結,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清晰。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因為各種外部壓力或內心糾結而感到焦慮與困惑,這種情況往往會讓人無法集中精力、做出正確的選擇。
參禪,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能讓我們回歸內心,放下煩憂,尋找到真正的自我。當我們靜下心來觀察內心的種種情緒與想法時,往往會發現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其實不過是心中的執念和誤解。參禪的過程不僅是修行,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反思,我們能夠釐清自己的心結,釋放壓力,並學會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同學8
講座中,法師說:「我們參禪是為了解開我們的心結」,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心結會影響我們整個人的狀態,有心結的話,就很難真正去思考和理解真理。
還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那就是「求真的心比較重要」。我之所以特別有共鳴,是因為這句話讓我聯想到我來台灣求學的經歷。如果當初我來台灣的時候,沒有一顆渴望學習的心,可能到現在我都無法真正吸收老師教的內容。這次的講座不只讓我初步了解《楞嚴經》,也提醒我保持一顆求真的心在學習和修行中是多麼重要。
同學9
主講者以神秀大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偈頌公案,開啟這場講座的「看話參禪」主題核心。這兩位大師的偈頌,一位是從「有」去解,一位從「空」去解,並沒有對錯之別,但卻讓我們可以從中領略,所謂參禪的意境。
我很認同講者的一個觀點,參禪對心理健康的幫助。確實,參禪這件事是絕對無法委由機器電腦代理,唯有反觀自省,化解煩惱。
此外,法師也提到《楞嚴經》的動、靜、根、覺、空、滅六結,《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所說的:「六結」盡解,「五蘊」全破,越「三空」,妄盡顯真,便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在禪修的次第中,照見迷悟同源的道理。
講座照片:同學1
在佛教中,結與解就如同無明與解脫,迷與悟之間的距離也僅在於一念的回轉。在禪宗中,常有一些看話頭的問題,例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或「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真面目是什麼?」這些問題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甚至無法得到解釋。有時候,這些看似無解的問題,正是解答所在。為什麼呢?這裡正是談到結與解的關係,如目法師所說,結與解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因為在人生中,我們常執著於尋找各種問題的答案,導致我們在煩惱之中不斷翻滾,沉浸於那些本來就無常、無我的幻象之中。
在禪宗中,參究的方法極為重要。那麼,參禪究竟參的是什麼呢?正是探問自心,認識真正的自我。而當我們認清這個真面目,便是覺悟,亦即解開心結。六祖慧能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道從心中覺悟,豈止在於靜坐?因此,參禪不僅限於打坐,而是每時每刻皆觀照自己的真心本性。
因此,解開心結,正是要看清、明白並放下,而參究正是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的根源所在。
同學2
參加這看話參禪解心結的講座,釋如目法師給我認爲什麼是“看話參禪”,了解在經典中如何說到禪。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痛苦與怨結的根源何在,並為自己找到修行的道路以及禪定的實踐方法。沒有人能束縛你,也沒有人能幫助你解開束縛,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決定。如果看不清楚是什麼在束縛自己,又怎能夠自自己解開束縛呢?
令人感觸最深的是,覺悟並非是從外界尋求某種新的事物,而是回歸自性,認識到自古以來早已具足的真心。這個過程,正如佛陀與禪宗祖師所經歷的,必須經過深刻的思考、疑惑的萌生,最終到達打破疑團的瞬間——那是一個見道的剎那,真理突然明現。
“看話參禪”正是強調透過公案或話頭,引發行者內心深處的疑情,幫助他們深入自我探尋。正是這種強烈的疑問,才能帶來修行中的突破,就如同佛陀在菩提樹下的覺悟一樣。這提醒我們,修行的道路不應依賴外在的幫助,而應憑藉自身的努力,直接面對生命中最深刻的疑問,從而洞見自心與生命的真實本質。
同學3
這次講座由百丈山力行禪寺首座如目法師,主講:「看話參禪解心結 」。法師一開始帶領大家唱菩提偈,問著大家:為什麼會來唸佛教學院?這個問,引導我們探究自己內心,法師說著禪宗是探究自己內在的八識,而這探究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推動及影響我們後續的學習。
講座中法師也提到他致力禪宗學習與推動的歷程,說明禪宗以佛陀本懷,以更開創性的方式來度眾。禪宗根本手段是:解結同源,斷求外,回自己本心找,截斷往外求攀緣的心。法師也以氣球實際比喻煩惱的展現,禪修也是在處理心理時間及空間的問題,謝謝學院舉辦這麼好的課程讓我們學習及受益良多。
同學4
今日聆聽如目法師講述「看話參禪解心結」一課,受益匪淺。法師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心念緣起與禪修方法的關聯,並透過《百法明門論》的三細六粗與各種禪語錄,引領我們深入探討心念的運作機制。
在聽完法師的講解後,我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念。法師所提到的「看話參禪」方法,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實踐方向。我會將法師的教誨融入日常生活中,透過不斷地覺察與觀照,來達到心念的清淨與自在。最後,我要感謝如目法師的精彩分享,以及各位學長們的共同學習。透過這次的講座,我對禪修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對自己的修行之路充滿了信心。
同學5
聽完如目法師關於「看話參禪解心結」的講座後,我感到思想與心靈有了一種深刻的開展。法師所說的透過禪修來解開心中的「結」,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修行並不僅僅是止息妄念,更是要洞見一切事物的真實本質。尤其是法師詳解《楞嚴經》中關於六「結」的部分,使我更加明瞭心識的運作方式。世間萬物皆是現象的流轉,既清淨且靜謐,既不生也不滅。
法師以「話頭先行」的例子具體引導禪修方法,幫助我們體悟「解結」之道。這使我更加堅信修行之路,並讓我看到禪宗在療癒和開悟心靈上所蘊含的深刻與妙法。這場講座真如一次自我觀照的旅程,逐層解開心中的執著,並讓我在禪修之路上更進一步。
同學6
這場講座的內容對我來說,很有幫助的因為「看話參禪」能幫助我們解開內心的結,讓自己變得更自在,對現代人來說,其實是一種心靈療癒的方法。參禪的過程就像是一種「心靈的健身」,讓我們去面對內心深處的問題,看看自己有哪些執著或想法是不必要的。透過不斷地專注於一個問題或「話頭」,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力,慢慢地把心裡的結解開,進而達到一種安穩的狀態。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可能很難花時間去坐禪,但禪修其實可以融入日常生活裡。看話參禪的核心在於「覺察」和「放下」,我們可以在生活的每一刻,帶著「這是什麼?」的疑問,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和反應。這樣的心態,不但能讓我們活得更輕鬆,也讓我們面對困難時更有彈性,最終達到心靈的平靜。
最重要的是禪修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更深入地認識自己,解開心裡的結,讓自己更能夠自在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樣的智慧,不只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實踐的生活哲學。
同學7
通過靜心參禪,觀察自己的內心,從而化解心中的困惑與結,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清晰。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因為各種外部壓力或內心糾結而感到焦慮與困惑,這種情況往往會讓人無法集中精力、做出正確的選擇。
參禪,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能讓我們回歸內心,放下煩憂,尋找到真正的自我。當我們靜下心來觀察內心的種種情緒與想法時,往往會發現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其實不過是心中的執念和誤解。參禪的過程不僅是修行,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反思,我們能夠釐清自己的心結,釋放壓力,並學會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同學8
講座中,法師說:「我們參禪是為了解開我們的心結」,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心結會影響我們整個人的狀態,有心結的話,就很難真正去思考和理解真理。
還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那就是「求真的心比較重要」。我之所以特別有共鳴,是因為這句話讓我聯想到我來台灣求學的經歷。如果當初我來台灣的時候,沒有一顆渴望學習的心,可能到現在我都無法真正吸收老師教的內容。這次的講座不只讓我初步了解《楞嚴經》,也提醒我保持一顆求真的心在學習和修行中是多麼重要。
同學9
主講者以神秀大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偈頌公案,開啟這場講座的「看話參禪」主題核心。這兩位大師的偈頌,一位是從「有」去解,一位從「空」去解,並沒有對錯之別,但卻讓我們可以從中領略,所謂參禪的意境。
我很認同講者的一個觀點,參禪對心理健康的幫助。確實,參禪這件事是絕對無法委由機器電腦代理,唯有反觀自省,化解煩惱。
此外,法師也提到《楞嚴經》的動、靜、根、覺、空、滅六結,《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所說的:「六結」盡解,「五蘊」全破,越「三空」,妄盡顯真,便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在禪修的次第中,照見迷悟同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