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 呂萬安 老師
日期: 2024年10月9日
地點: 佛教學院 雲水軒
活動目的: 透過跨域學習,增進學生認識東方醫學、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使學生能在原有專業佛學知識領域之外,更進一步觀照個人生命,提升生命涵養。
學生心得:
同學1:在聆聽了這堂講座內容後,我深感收穫豐富。 講座從多個方面深入探討了健康的定義以及中醫相關的理念和知識,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豐富而多元的醫學與健康的視角。
講座一開始,便強調了健康定義的多元性。 從最通俗的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等概念出發,引出了健康不僅是生理層面的考量,也應包含主觀感受。 這讓我深刻體認到,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還包括個體自身的舒適感和心理上的良好狀態。 例如,即使身體各項指標正常,但如果一個人長期感到疲憊或情緒低落,也不能稱之為完全健康。 這種對健康全面的解讀,打破了我以往較為狹隘的認知,使我意識到我們在關注自身健康時,要綜合考慮生理和心理兩方面。
健康的核心是平衡,這是講座中反覆強調的重點。 中醫透過相生相剋的理論來解釋人體內部的平衡機制,例如五行五臟的相生相剋關係。 這種平衡不僅是生理上的物質和能量的平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平衡。 例如,情志不良可能會影響肝臟的疏洩功能,進而影響到其他臟腑的正常運作。 這讓我意識到保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性,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以維持身體內部的和諧狀態。
平衡也體現在動態變化中。 人體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各個物質成分、組織細胞都在不斷地移動、變化和代謝,而這種動態的平衡才是生命的本質。 就像血液在體內循環,每分鐘心跳的節律等,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 這使我明白我們不能用靜態的眼光看待健康,而要適應身體的這種動態變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以促進身體的自我調節和平衡。
總之,這堂講座讓我對健康和中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體會。 它不僅拓寬了我的醫學視野,也引發了我對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融合的思考。 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將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從整體和平衡的角度去維護身體的良好狀態,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關注中醫,共同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同學2:今天聽老師分享的主題:中醫論健康的本質我收獲了很多新知識。中醫是一門哲學,健康的定義是什麼?我最喜歡的這句話“不以化驗檢查作為健康與否的標準”,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會因為很多要素而健康或生病。生病的時候也會有各種治療病苦,隨著個人的體質,基地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五行與五臟是有關聯的,所以節氣轉變,天氣交換時,人的身體也會產生了各種疾病,這是平常的。五臟不是獨立的係統,而是一個動態,生生不息的平衡整體。人生也這樣,生命是一場無常,因為無常,身體才有病,也才可以調整好。通過老師的課,我對自身的病體也有了新的看法,也對中醫產生了興趣。謝謝老師。
同學3:今天聽了「中醫論健康的本質」的講座,給了我很多有益的收穫。透過講座,我不僅了解健康的定義,也對中醫形成初步的認識,尤其中醫所強調的「平衡—整體」理念,使我更深刻地理解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進而意識到生命的價值與健康的重要性。同時,我也發現中醫並不像我之前所想的那樣感性或是缺乏準確性、根據的基礎,而是符合生命科學的基本原則。然後老師讓我了解五行與五臟的運作及其各自的功能,能夠了解為何是五行相剋。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言,看出生命的本質,正是時時刻刻都正在變化,毫無固定永恆的體性,這與佛教中的「緣起-無常」教義相契合,強調緣起、因緣相續的觀念。講座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的追求。這次講座讓我收穫了非常有意義且具價值的知識,感恩老師!
同學4:聽完健康講座後,我非常感謝老師給了我關於中醫自然健康的知識,我跟著老師講了五臟(心、肝、脾,。。。)之間的關係五行(水、火、土,。。)非常有趣。因為「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整體」,但它的運作方式卻與自然非常相似。各部分緊密相連、相互協調,保證了人的健康。所以,雖然現代的方便性可以檢查人體的健康狀況,但是「不以化驗檢查作為健康與否的標準」,講座最後,老師談到了人的健康,一位學者將人類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和社會之間的平衡,這也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只知道身體和心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從生活的角度來看,人與社會也是密切相關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老師說:中醫不僅是一門科學學科,也是一門哲學學科。
同學5:在聆聽了以「中醫論健康本質」為主題的講座後,我對健康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中醫強調的健康觀念,讓我反思到佛教中所強調的身心合一與和諧。講座中提到的健康定義,強調人體各系統的協調運轉與內在的動態平衡,對我一個人學佛,還是出家我覺得這與佛教的中道思想很相近的。中道的核心在於避免極端,追求和諧的生活狀態。健康,正是這種和諧的具現。無論是身體的健康還是心靈的安寧,都是一種內外的平衡,讓我們可以覺察帶自己的。。中醫的陰陽理論也讓我感受到宇宙的無限性與變化。講座中提到「不可以數推」,讓我明白到,健康的本質無法僅用數據來衡量。這一點與佛教的智慧相呼應,修行者需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身心的變化,尋求真正的平靜與安定。突然我想到一切法都是佛法的那句話。到最後,都是找到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讓身心清醒。此外,健康的主觀感受在講座中被強調,這使我意識到,健康不僅是生理上的無病無痛,更是心靈的滿足與安寧。作為一名出家人,我深知內心的平靜對健康的重要性。只有通過自我反省與修行,才能真正達到心靈的解脫與安詳。這場講座讓我重新思考了健康的本質。健康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涵蓋身體、心靈及其與環境的和諧。只有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們才能踏上真正的健康之路,追求身心的圓滿與幸福。
同學6:在探討中醫對健康的理解時,我深刻感受到人體作為一個複雜的平衡整體的重要性。中醫強調五行與五臟之間的密切聯繫,讓我明白每個器官不僅是獨立存在,而是共同構成了人體的動態平衡。這種看法促使我反思,健康的真正意義不僅在於生理功能的正常,更在於我們的主觀體驗是否良好。只有在各組織協調運作、無不適感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稱之為健康。
中醫所提到的健康觀也令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在當今科技發展迅速的背景下,我們常常依賴化驗檢查來評估健康狀況。然而,這種片面的觀察往往忽略了人體整體的動態平衡。以胃痛為例,雖然通過胃鏡可以找到問題所在,但卻無法深入探討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這不禁讓我意識到,了解身體的各個系統及其互相影響的關係,才是維護健康的關鍵。
因此,對我而言,健康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需要全面理解人體的運行規律,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本質。這一觀點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也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身心的整體協調,追求真正的健康狀態。
同學7:雖然此次講座的主題是「中醫論健康的本質」,但我相當印象深刻的是當老師回憶起過去在診間幫忙看診,以及每當他帶領醫界學弟妹時,總會叮嚀很重要的一個點是,醫師診斷患者的病因,不能僅依據客觀現象、數據,判斷完就結束換下一位,過程連正眼都不看一下,應該要好好地、真心重視患者本身主觀感受,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整體性地解決問題。
在講座的當天早上,剛好有們也是樂活系的課程,課堂上恰巧學習了經絡儀的操作與指標判讀。很有趣的是,與萬安老師在下午講座中的內容不謀而合。中醫極為重視「平衡」,人體就是個非常複雜的整體,許多機制包括六對臟腑、自律神經、陰陽能量等,彼此都是互生又互剋,在健康的理想上,沒有一種能量可以鶴立雞群。
萬安老師在平衡機制上的說法很巧妙,一方促進;一方抑制。中醫將人體看作是小宇宙,宏觀的大宇宙亦依循五行相生相剋自然運作,能夠自我調節,而我也認為在放在生活上,這樣的平衡是無處不見的:壓力不能太多或太少,放鬆亦如是、市場供需彼此不能過度、政黨勢力不能單邊獨大等。其實平衡正是在世間生存的適應法則,不論放在健康、家庭、政商或其他不同層面。
同學8: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對健康的理解有了深刻的轉變。中醫強調整體性和動態平衡,這使我意識到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是各個系統之間的和諧運作。這種觀念挑戰了我以往對健康的狹隘理解。
中醫的五行理論展示了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讓我明白每個組織的健康狀態都對整體有重要作用。這種整體觀促使我反思西醫的治療方式,往往側重於局部問題,而忽略了身體的整體性。
在課程中,我學到了敏感於身體不適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於及早識別健康問題,更能促使我主動調整生活方式,以維持身心的和諧。未來,我希望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體各系統的平衡,從而實現真正的健康。這堂課使我認識到,健康是一個動態的、多維度的過程,唯有在整體的框架下,才能達到持久的健康狀態。
同學9:講座內容裡面我最印象的一點是老師有提到整體和平衡這個觀點,感覺現代的人都失去了平衡,不僅是身體健康的平衡, 更要檢討的應該是心裡的平衡。人體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每個組織、細胞和物質都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代謝。這種動態的平衡正是生命的本質所在,也讓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透過中醫學「整體與平衡」的思維模式,我們不僅能從微觀數據中得知某一時間點的生理指標,更需要從全局、動態的角度來理解身體。以生活中的經驗來看,當我們感到疲憊和有不正常的情緒時,身體可能會出現某些數據異常,但這不一定代表我們生病了,而是可能處於短暫的失衡。而且老師也提到,什麼叫「健康」?「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健康, 還要心理上的健康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人。在生活上,透過適當的休息、飲食調理或情緒放鬆,身體和心理恢復平衡。
同學10: 中醫的思想讓我重新思考健康的定義。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把健康等同於“無病",但中醫則認為健康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體現於陰陽、氣血、臟腑的協調與流暢。這樣的理解讓我意識到,健康並不僅僅是沒有明顯的病症,而是身體內外的和諧、平衡與活力。
特別是「聯繫與制約」的理念,讓我對預防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多反思。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等到身體出現問題時才去尋求解決方案,而中醫提倡的預防保健,其實是一種更長遠、更智慧的健康管理方式。這種思想不僅讓我們重視日常的飲食和運動,也提醒我們注意情緒的管理,保持身心的平衡。
最打動我的是「五行與五臟」的觀點,這不僅僅是對自然界的一種尊重,更是對人與自然之間深厚聯繫的認識。在快速發展的現代世界,我們常常忽略了與自然的聯繫,但回顧中醫的智慧,它提醒我們,只有順應自然的規律,身心才能找到最健康的狀態。
同學11:在呂萬安講師的課堂上,我對於人體微觀與整體的矛盾有了更深的了解。課程中提到的「不相容原理」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當系統的複雜性增大時,過於精確的觀測反而會限制我們對系統的理解。這不僅僅是科學研究中的現象,也同樣適用於醫學領域。人體作為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其內部的聯繫與協調難以僅透過單一的微觀檢查來充分理解。以胃鏡檢查為例,儘管它能精確觀察到胃的表面情況,但卻無法全面了解胃的整體運作以及它與其他器官的聯繫。
我們如果過於依賴微觀層面的檢查,可能會忽略了人體作為一個整體的協調運作。當我們過度追求細節,可能失去對身體整體健康的全面掌握。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單一器官的正常運作,而是整體的和諧與動態平衡。這一觀點提醒我,在未來的學習與實踐中,要更加注重全局觀,避免過分陷入微觀的細節之中,從而能夠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健康的本質。謝謝老師!
講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