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  云水书院讲座: 中医论健康的本质

  • 2025-01-03
  • ysrc
讲师: 吕万安  老师
日期: 2024年10月9日
地点: 佛教学院  云水轩
活动目
的: 透过跨域学习,增进学生认识东方医学、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使学生能在原有专业佛学知识领域之外,更进一步观照个人生命,提升生命涵养。
学生心得:
同学1:在聆听了这堂讲座内容后,我深感收获丰富。 讲座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健康的定义以及中医相关的理念和知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医学与健康的视角。
讲座一开始,便强调了健康定义的多元性。 从最通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等概念出发,引出了健康不仅是生理层面的考量,也应包含主观感受。 这让我深刻体认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个体自身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例如,即使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但如果一个人长期感到疲惫或情绪低落,也不能称之为完全健康。 这种对健康全面的解读,打破了我以往较为狭隘的认知,使我意识到我们在关注自身健康时,要综合考虑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健康的核心是平衡,这是讲座中反复强调的重点。 中医透过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人体内部的平衡机制,例如五行五脏的相生相克关系。 这种平衡不仅是生理上的物质和能量的平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平衡。 例如,情志不良可能会影响肝脏的疏洩功能,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运作。 这让我意识到保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性,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以维持身体内部的和谐状态。
平衡也体现在动态变化中。 人体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各个物质成分、组织细胞都在不断地移动、变化和代谢,而这种动态的平衡才是生命的本质。 就像血液在体内循环,每分钟心跳的节律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这使我明白我们不能用静态的眼光看待健康,而要适应身体的这种动态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和平衡。
总之,这堂讲座让我对健康和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医学视野,也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融合的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从整体和平衡的角度去维护身体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中医,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学2:今天听老师分享的主题:中医论健康的本质我收获了很多新知识。中医是一门哲学,健康的定义是什么?我最喜欢的这句话“不以化验检查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会因为很多要素而健康或生病。生病的时候也会有各种治疗病苦,随着个人的体质,基地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行与五脏是有关联的,所以节气转变,天气交换时,人的身体也会产生了各种疾病,这是平常的。五脏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动态,生生不息的平衡整体。人生也这样,生命是一场无常,因为无常,身体才有病,也才可以调整好。通过老师的课,我对自身的病体也有了新的看法,也对中医产生了兴趣。谢谢老师。

同学3:今天听了「中医论健康的本质」的讲座,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收获。透过讲座,我不仅了解健康的定义,也对中医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中医所强调的「平衡—整体」理念,使我更深刻地理解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进而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与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发现中医并不像我之前所想的那样感性或是缺乏准确性、根据的基础,而是符合生命科学的基本原则。然后老师让我了解五行与五脏的运作及其各自的功能,能够了解为何是五行相克。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言,看出生命的本质,正是时时刻刻都正在变化,毫无固定永恒的体性,这与佛教中的「缘起-无常」教义相契合,强调缘起、因缘相续的观念。讲座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追求。这次讲座让我收获了非常有意义且具价值的知识,感恩老师!

同学4:听完健康讲座后,我非常感谢老师给了我关于中医自然健康的知识,我跟着老师讲了五脏(心、肝、脾,。。。)之间的关系五行(水、火、土,。。)非常有趣。因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但它的运作方式却与自然非常相似。各部分紧密相连、相互协调,保证了人的健康。所以,虽然现代的方便性可以检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但是「不以化验检查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讲座最后,老师谈到了人的健康,一位学者将人类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之间的平衡,这也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身体和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与社会也是密切相关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说:中医不仅是一门科学学科,也是一门哲学学科。

同学5:在聆听了以「中医论健康本质」为主题的讲座后,我对健康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中医强调的健康观念,让我反思到佛教中所强调的身心合一与和谐。讲座中提到的健康定义,强调人体各系统的协调运转与内在的动态平衡,对我一个人学佛,还是出家我觉得这与佛教的中道思想很相近的。中道的核心在于避免极端,追求和谐的生活状态。健康,正是这种和谐的具现。无论是身体的健康还是心灵的安宁,都是一种内外的平衡,让我们可以觉察带自己的。。中医的阴阳理论也让我感受到宇宙的无限性与变化。讲座中提到「不可以数推」,让我明白到,健康的本质无法仅用数据来衡量。这一点与佛教的智慧相呼应,修行者需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身心的变化,寻求真正的平静与安定。突然我想到一切法都是佛法的那句话。到最后,都是找到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让身心清醒。此外,健康的主观感受在讲座中被强调,这使我意识到,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无病无痛,更是心灵的满足与安宁。作为一名出家人,我深知内心的平静对健康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安详。这场讲座让我重新思考了健康的本质。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身体、心灵及其与环境的和谐。只有在这样的理解下,我们才能踏上真正的健康之路,追求身心的圆满与幸福。


同学6:在探讨中医对健康的理解时,我深刻感受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平衡整体的重要性。中医强调五行与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明白每个器官不仅是独立存在,而是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动态平衡。这种看法促使我反思,健康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生理功能的正常,更在于我们的主观体验是否良好。只有在各组织协调运作、无不适感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称之为健康。
中医所提到的健康观也令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我们常常依赖化验检查来评估健康状况。然而,这种片面的观察往往忽略了人体整体的动态平衡。以胃痛为例,虽然通过胃镜可以找到问题所在,但却无法深入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这不禁让我意识到,了解身体的各个系统及其互相影响的关系,才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因此,对我而言,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全面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本质。这一观点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身心的整体协调,追求真正的健康状态。

同学7:虽然此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医论健康的本质」,但我相当印象深刻的是当老师回忆起过去在诊间帮忙看诊,以及每当他带领医界学弟妹时,总会叮咛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医师诊断患者的病因,不能仅依据客观现象、数据,判断完就结束换下一位,过程连正眼都不看一下,应该要好好地、真心重视患者本身主观感受,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整体性地解决问题。
在讲座的当天早上,刚好有们也是乐活系的课程,课堂上恰巧学习了经络仪的操作与指标判读。很有趣的是,与万安老师在下午讲座中的内容不谋而合。中医极为重视「平衡」,人体就是个非常复杂的整体,许多机制包括六对脏腑、自律神经、阴阳能量等,彼此都是互生又互克,在健康的理想上,没有一种能量可以鹤立鸡群。
万安老师在平衡机制上的说法很巧妙,一方促进;一方抑制。中医将人体看作是小宇宙,宏观的大宇宙亦依循五行相生相克自然运作,能够自我调节,而我也认为在放在生活上,这样的平衡是无处不见的:压力不能太多或太少,放松亦如是、市场供需彼此不能过度、政党势力不能单边独大等。其实平衡正是在世间生存的适应法则,不论放在健康、家庭、政商或其他不同层面。

同学8: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对健康的理解有了深刻的转变。中医强调整体性和动态平衡,这使我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运作。这种观念挑战了我以往对健康的狭隘理解。
中医的五行理论展示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我明白每个组织的健康状态都对整体有重要作用。这种整体观促使我反思西医的治疗方式,往往侧重于局部问题,而忽略了身体的整体性。
在课程中,我学到了敏感于身体不适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及早识别健康问题,更能促使我主动调整生活方式,以维持身心的和谐。未来,我希望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各系统的平衡,从而实现真正的健康。这堂课使我认识到,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过程,唯有在整体的框架下,才能达到持久的健康状态。


同学9:讲座内容里面我最印象的一点是老师有提到整体和平衡这个观点,感觉现代的人都失去了平衡,不仅是身体健康的平衡, 更要检讨的应该是心里的平衡。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每个组织、细胞和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代谢。这种动态的平衡正是生命的本质所在,也让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透过中医学「整体与平衡」的思维模式,我们不仅能从微观数据中得知某一时间点的生理指标,更需要从全局、动态的角度来理解身体。以生活中的经验来看,当我们感到疲惫和有不正常的情绪时,身体可能会出现某些数据异常,但这不一定代表我们生病了,而是可能处于短暂的失衡。而且老师也提到,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 还要心理上的健康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在生活上,透过适当的休息、饮食调理或情绪放松,身体和心理恢复平衡。

同学10: 中医的思想让我重新思考健康的定义。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把健康等同于“无病",但中医则认为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体现于阴阳、气血、脏腑的协调与流畅。这样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健康并不仅仅是没有明显的病症,而是身体内外的和谐、平衡与活力。
特别是「联系与制约」的理念,让我对预防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多反思。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时才去寻求解决方案,而中医提倡的预防保健,其实是一种更长远、更智慧的健康管理方式。这种思想不仅让我们重视日常的饮食和运动,也提醒我们注意情绪的管理,保持身心的平衡。
最打动我的是「五行与五脏」的观点,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人与自然之间深厚联系的认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世界,我们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但回顾中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身心才能找到最健康的状态。

同学11:在吕万安讲师的课堂上,我对于人体微观与整体的矛盾有了更深的了解。课程中提到的「不相容原理」特别令我印象深刻,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过于精确的观测反而会限制我们对系统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中的现象,也同样适用于医学领域。人体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其内部的联系与协调难以仅透过单一的微观检查来充分理解。以胃镜检查为例,尽管它能精确观察到胃的表面情况,但却无法全面了解胃的整体运作以及它与其他器官的联系。
我们如果过于依赖微观层面的检查,可能会忽略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协调运作。当我们过度追求细节,可能失去对身体整体健康的全面掌握。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单一器官的正常运作,而是整体的和谐与动态平衡。这一观点提醒我,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要更加注重全局观,避免过分陷入微观的细节之中,从而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健康的本质。谢谢老师!


讲座照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