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言翻译的发展

佛教语言翻译的发展
 
  1. 活动目的(如:学生获益程度之预期)
为拓展学生在佛学专业领域学习能够认识更多相关连结本讲座邀请星云大师首席英文翻译暨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副院长妙光法师介绍佛教经典翻译的历史发展当今佛光山国际翻译中心在佛典翻译的成果介绍透过讲座期望能让学生在佛学专业领域学习上有更多连结同时增进或提升学生对外语或语言翻译的兴趣与认识

(二)活动流程
  1. 由云水书院主任曾稚棉老师介绍此讲座讲师妙光法师。
  2. 妙光法师主讲「佛教语言翻译的发展」。
  3. 学生提问。
 (三)活动内容
  1. 佛教最早的翻译家是佛陀,而世界上最早的翻译伦理是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佛教,以白话的意思是说:「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所说的话,而不要把佛的言教用梵语来表达」。
  1. 经典结集所用的语言是什么﹖早期第一、二、三结集方式的一种载体是大家各背一些教法,接着是印度的普通方言,再来是背叶经,最后才是用文字来记载佛陀的语言。
  2. 汉译佛经事业的开展:第一期是汉魏西晋时期的译经之初创时期,是由安世高、大月支和朱世行,而佛教传入中国,大小乘同时进入中国, 以安世高为代表﹔第二期是南北朝和隋时期的译经之进展时代﹔第三期是唐代时期的译经之全盛时代。
  3. 宋代太平兴国寺译经院组织为译主、证义、证文、书字梵学僧、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九职,通称译场九位,而梵呗为第十。
  4. 汉译经典的原则有「五失本」(道安大师)、「三不易」(道安大师)、「八备十条」(彦琮法师)、「五种不翻」(玄奘大师)及「六种新意」(赞宁)。
  5. 「五失本」﹕将原典翻译为汉译时,有五种情况容易失去于本意‐语序变更的问题、因修饰而失去本意、有反复重述同类语词被随意删削、原典经文中附有说明文字﹔「三不易」﹕是佛经依当时的风俗﹔「八备」: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文诠三藏,学贯五乘,不苦暗滞、傍涉坟史,工缀典辞,不过鲁拙、襟抱平恒,器量虚融,不好专执、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博阅苍雅,类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本部、十字番﹔「五不翻、六种新意」﹕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意义)。第一个是般若心经最后一节的「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的真言、陀罗尼等词类不翻﹔第二个是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多种含义的词不翻(意义)﹔第三个是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意的薄伽梵(也有翻译为世尊的情况)等词不意译﹔第四个是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而本地(汉地)没有的事物,不翻(意义)﹔最后是印度的阎浮树、干闼婆、迦楼罗等事物,为汉地所无,保留原音。
  6. 因此翻译的方法就有音译、直译、意译,而每位有名的翻译者都会有不同翻译的方法、特色,最终把佛法的真理流传下来、令正法久住世间

(一)量化
1.参与人数(需检附签名单)
参与人数共33位。详见附件一。
2.满意度统计
1 讲座(活动)的满意度  4.8
2 讲座(活动)是否对我个人生命有帮助/ 启发?   5
3 讲座(活动)是否对我未来学习上有帮助?   4.8
4讲座(活动)题目是否会引起我对未来的学习动力?   4.8
5 讲座(活动)是否让自己感到收获?  5
 (二)质化(学生获益-检附学习单)
    1.活动目的达成度之自我分析(填写参与活动者于会后之具体获益内容) 这项是我最后在心得之后写的分析 这部份我之后再填写 也许你并没有了解这题目的原意  以下这些学生获益部份跟第二部份心得合并  然后再麻烦传给我  谢谢  
  1. 因为课程让我了解佛教最早的翻译者是佛陀跟随自己习惯的语言,但语言不失本意可以让人很明白的了解传达给对方知道,必须透过语言翻译的转换来让人了解,而且也要符合对方当地(国度)的语言或文字。文本选择,意译翻译文字记载,文字修正,做校案,语文学家做鑑定审核,而且原来翻译好的经文可以成梵呗,透过修改音节使人听来和谐悦耳。
  2. 要努力用功学习英文,和做佛教翻译,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佛教翻译是佛陀自己。佛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母语诠释佛法,但又不能偏离原意。中国的佛教翻译历史久远,而且影响非常大。大小乘并行。译经的分工非常精细。翻译的技巧非常令人叹为观止。翻译不同的语言要注意字的意思和语言背后的文化。
  3. 从此次的课程中了解到佛教最早的翻译者原来是佛陀,而翻译的主要且的是用各种语言,让更多人去了解佛法中的语言,文化、教理,而运用口耳相传为初期经典结集的载体,而到了伽色及迦王后才有文字记载,而汉魏西晋时期为初期,第二期为南北朝、隋时为切合原义第三期唐代为华人最高点全盛,译场也有规模,在翻译经典时要注意。一、五失本,二、因修饰而失去本意。三不易。八备、十条、五不翻、新意六例等。
  4. 这场讲座介绍翻译经典,以及将汉译经典翻译成不同典籍。最早的翻译家是佛陀,在四分律中记载,佛陀为了使不同国家的弟子听懂所说的法,因此用不同语言宣说法。涅槃后,弟子集结经典,使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后来才开始使用文字记录。翻译为汉文后,许多文字描述圆融,文词优美。但是在现代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阅读。经过许多朝代的翻译佛典,在唐代有完整的译场,一群人一起作翻译。古代大德有许多指引,告诉我们他们对于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1. 佛教最早的翻译者是谁? 在佛陀时代,已经开始有翻译了,就是说当时不只有梵文(梵语),所以佛陀为了让众生在各地可理解佛所讲的法,因此,在佛陀时代已经开始出现翻译了。 为何要翻译? 比如说:现代把经文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什么?为了让现代人能够接触了解。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能够对佛法可理解。 经典结集所用的语言是什么? 阿育王时代(3-4公元前),开始有梵文与巴黎文。 汉译佛经事的开展? 从唐朝时候,大量梵文经典被翻译成汉文,直接把汉文翻译成藏文。 第一期:汉魏西晋时期-译经的初创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大小乘同时进入中国, 以安世高为代表。 第二期:南北朝、随时期-译经的进展时代。三位为代表:鸠摩罗什、真谛 第三期:唐朝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玄装大师把大量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这期出现译场组织与人事,译场包括在洛阳、长安。包括五个阶段 宋代太平兴国四译经院组织:译主、证义、证文、书字梵学僧、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九职,通称译场九位。10.梵呗。 汉译经典的原则: 1、 五失本(道安大师): 语序变更的问题 因修饰而失去本意 有反复重述同类语词被随意 2、 三不易 佛经是依当时的风俗 3、 八备(彦琮法师) 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 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三、文诠三藏,学贯五乘,不苦暗滞。 四、傍涉坟史,工缀典辞,不过鲁拙。 五、襟抱平恒,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六、要识梵言。 七、不坠彼学。 八、博阅苍雅,类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本部、十字番。 4、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本部、十字番。 5、五不翻 ・秘密故、如陀罗尼。 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意义)。如,般若心经最后一节的「羯谛 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的真言、陀罗尼等词类。 ・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多种含义的词,不翻(意义)。如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译为世尊的情况)等词,不意译。 ・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 本地(汉地)没有的事物,不翻(意义)。如印度的阎浮树、干闼婆、迦楼罗等事物,为汉地所无,保留原音。 ・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译方法。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而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为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译。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则易被人轻视。 *翻译的方法:音译
  2. 原来翻译经典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想要翻译经典必须要具备很多条件、要持戒、精通语言、专业、等等。还要懂得五种不翻。翻译的方法:音译、直译、意译。在每为有名的翻译者都会有不同翻译的方法、特色,最终的目的也是要把佛法的真理流传下来、令正法久住世间
  3. 在听讲座的过程当中,学习到就是翻译经典的历史发产。翻译经典所用的语言,哪一个方法来理解翻译的方法,清楚的理解翻译经典的一些规则,理论。法师介绍翻译经典的过程发产,从原始到佛教进入中国和各国的小乘经典。介绍一些翻译经典的方法
  4. ,使末学能够在学习翻译经典的大海有所理解,作为自己的基础。也通过这场讲座,让大家更加理解,更重要的事让我们能够有正确的概念来下手。
  5. 佛教早期最大的翻译就是佛陀,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每经过一段距离就要换一次方言,佛陀圆寂后有结集一开始用背诵的接下来用巴利文纪录下来。汉译分成许多阶段,到唐朝成熟。学习到很多佛典翻译的知识各种小眉角
  6. 佛教最早的翻译者是佛陀 佛陀跟弟子说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所说的话不要把佛的教法用梵语表达。佛教在中国翻译分为三期:1汉朝2南北朝 隋代3唐朝。翻译 五失本、三不易、八备、十条、五不翻、新意六例。翻译分为音译、直译、意译
  7. 1.佛典翻译的源流 2.佛典翻译的规模与流程 3.佛典翻译的原则 4.翻译人才应备的条件 5.翻译的类型与方法 6.现代佛典翻译的困难与挑战。
  8. 佛教语言翻译的发展 第一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译经的初创时代 综观本期的译经师,多为西域高僧,译经费用多来自民间私人资助,规模则为一、二人对译,故所译经籍虽然不少,仍多为断简零品。此乃佛教处于早期传播阶段情形,尔后佛教流布渐广,则译经事业便有明显的开展。 第二期 南北朝、隋时期译经的进展时代 此期译经的特色乃因国家的重视与护持,在庞大译经组织的优势下,高僧云集,共襄助译,故能发展到有系统译介大经大论的能力,使译经事业呈现高速发展之势。 第三期 唐代时期 译经的全盛时代 本期的译经特色,在于主译者已由外来高僧转为由本国高僧来担任,典型的代表是玄奘与义净两位大师。此外,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大量的密教经典也是本期的特色。总之,本期以前二期译经的成果为基础,开创更完整的译经组织,使得译经事业达于巅峰。此后二百多年间,译业渐沈。直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复兴译场,并设印经院,译场组织与制度更形完备,唯所译经论较之前期,已微不足道。宋、元迄今,虽仍有译事的进行,然多已非由梵文译为汉文,而是由日文、藏文、巴利文、西文译为汉文的零星之作。
  9. Valuable insight into communication and the overcom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arriers.
  10. 其实期初的时候看到讲座的公告,看到这场讲座的主题名称时,我就蛮开心的,因为我从小就对语言很有兴趣,也很喜欢学习英文、韩文、日文等等,因此我蛮好奇在佛教里,关于佛经的翻译等等,我原本预期的是会教导我们将佛经从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样,因为据我所知系上有一门课是佛教英文,所以我就以为今天的讲座只会教导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了!但没想到讲座刚开始时甚至讲到了一点点的佛教历史部分,我觉得蛮酷的哈哈,我原本以为佛教经典翻译是到了现代才有的,但没想到很早以前历史就有记载到关于佛教经典翻译的部分,真的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透过这场讲座学到了很多关于佛教经典翻译的知识,真的是让我受益良多。
  1. 妙光法师提出佛教最早的翻译是谁?的这个问题时,我确实是想到玄奘大师、鸠摩罗什等高僧大德的译经家,但他们其实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译经家,佛教最早的经典翻译家就是佛陀自己本身,在为将其所证悟的真理,广为宣说给大众听得懂并受其利益,因应众生的需要,而将佛法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当时的印度每七里会放一个石碑,而佛陀行走弘法度众的过程中,每超过七个石碑就会转换不同的语言,来让大家都可以无所罣碍的听闻佛法,这让我有连结到在印度佛教史的课上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世界上最早的翻译学理论,在经典《四分律》中 佛陀有提到,「我允许你们,比丘呀,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所说的话。不要把佛的言教用梵语来表达。」在妙光法师让我们看经典的原文,再给我们看白话翻译时,我深刻感受到翻译的重要,带给众生在理解正法上有着极大的慈悲与方便善巧,是用般若智慧平等的给予众生其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内容。妙光法师精彩的分享,佛典翻译学习的内容细节与奥妙,提及到唐朝玄奘译场的组织图、宋代太平兴国寺译经院的组织及所需的各类人才分工内容,还有汉译经典的原则,由道安大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大师提出的八备十条;玄奘大师提出的五种不翻,这个在我学习到般若一词时,有阅读到佛光教科书,书中大师对于五种不翻的解释,当天再次听闻时,过去种下的种子再次现起,觉得特别亲切有趣。还有北宋佛学史家赞宁所提出的新意六例,对其展开详细的解释,体现出翻译的重要与其须注意的细节与德行,让佛法尽可能可以用最接近佛陀想传达给众生的话语呈现给大众听闻薰修。佛光大辞典是非常实用的好工具书,现在也正在进行英译计画,让全世界有更多的人,有因缘透过听闻理解佛法而离苦得乐等等的受益良多。从法师提及现代译经场的构成与挑战,是汇集各国精通数种语言的优秀人才,善用科技减少了时间、空间所带来的局限与障碍,在翻译上可能会因为一些宗派仪式的不同、多重定义的名相、中英文字定义交错的名相、具文字意象的名相等的挑战与困难,但我觉得他们都是很厉害值得学习景仰的善知识,将佛法弘扬五大洲的重要传播者。
  2. 我认识到原来最早的翻译家是佛陀,世尊当时为四天王先以即梵语说四圣谛,四天王中,有两位能理解,两位不能理解,于是世尊慈悲,以南印度边国俗语说四圣谛,让另外两位不懂梵语的四天王也能理解信受佛法。我也认识汉译经典的原则、早期、现代译经院的组织。也在翻译的文体上,看到「中道」的妙用,在翻译时,若过度忠于原文,会导致读起来乏味;或是过度忠于文采,读起来则文辞繁杂。因此最好是意义与文笔兼具,取中道才是最适合的。
  3. 这次的讲座学习到许多关于佛教翻译的知识,在翻译时会用音译、直译或是意译的方式翻译,而在翻译时也都是经过许多考量而去翻译。
2.同学回馈在参与讲座后学习到的心得诸如:
  1. 翻译佛经会依照当时的语言,风俗等而说,也会跟随不同的时空背景和时俗环境也有所不同,所以研究经文翻译经典适合现代人,可以读得懂的文章是不容易的,翻译人才也应具备灵活处理原文的意思语意表达方式和译出的写法都是自身应要要有的条件。
  2. 本活动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知识,比如说透过今天的讲座,我才知道宋代太平兴国寺译经院组织是怎么样子。
  3. 今天听了这场演讲让我更加坚定要在未来成为一位佛教翻译,而且未来想在佛光山美国
  4. 西来寺当佛教翻译和佛教传播人才。未来有机会还想学梵文和其他语言想要更加深入不同的文化圈并且把佛教带给世界各地的人。
  5. 原来经典的流传很不容易,不仅译者要具备十种条件、更要考虑时代及区域的背景,以及与语言学的内容。
  6. 透过课程了解佛陀为了一切众生,广行各种方便,让我们学习佛法进而解脱,在这过程中有一句印象深刻,翻译过度忠于原文,读起来乏味,过度忠于文彩,读起来则文辞繁杂,最好的是两者平衡兼具,意义与文笔兼具。所以当时能够翻译的人才,多半博学多闻,了解多种语言、义理。
  7. 对于佛教的翻译,有许多时期,也代表佛经流传。不管哪个朝代,都可以把佛教的佛经传扬下去。因应每个众生的需求,所以佛经语言各有不同,也会慢慢了解佛教。
  8. 透过这场讲座,我更了解佛教翻译经典从印度传到中国如何发展,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的组织翻译经典,我为一个密切系统。其实我们是后辈所感谢诸译师所留下的经典。我们属于末法时代,好不容易接触到佛法,而且很直接的能够接触到佛陀所统下教法,从佛教历史经过好多次法难,不管印度、中国哪地方都有,如果没有这些译师不断弘扬传播佛法,佛教就不是另有兴盛。
  9. 一直很期待这次讲座。妙光法师很系统地介绍了汉译佛典的相关历史,很有知识性;翻译方法及例子很有意思。翻译中心的工作方式,很好引入哦!
  10. 佛典的翻译非常不容易,每个时代的演变以及流传,是很多人奉献生命付出代价,成为今天现存的经典。如果是我自己,会想要这样的奉献自己的生命嘛,许多人就算学佛,也是很难办到吧。现在的翻译,文词除了参考过去的文本,使意含正确,也关待目前社会的接受度。这点看到佛光山的殊胜,因为许多地方,不只传统的坚持一些不合时宜的规范,而是多方考量,使宏法能够广泛关注很多人的状况。
  11. 这次讲座是很难得的,不过有点可惜是法师不在现场,我久仰妙光法师,希望能够从她学到东西、所以还可以的话期望本校能安排下次还可以得听到法师的教导。
  12. 自己觉得非常的感恩,本系提供这场讲座让我能够开开眼界,发现处自己的缺点,不足的地方。让自己懂得知道哪一部分是对我们修行人比较重要的东西而下手。知道方向而在那个地方去充实自己。感恩您。
  13. The talk is inspiring as how this group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nd in hand working together to make the best translations that they're doing. More so, the talk shares some applications that can be used for translation and this would be a good tool for everyone use.
  14. 了记佛典翻译是博大精深的。
  15. 从这次讲座中让我了解翻译的过程,在翻译中会有许多困难,在古代的译经场是很大也很多人一起翻译,现在有幸能读到很多经典,都是过去的祖师辛苦翻译出来的。
  16. 有佛法可闻,当思得来不易。原始佛教的声闻众,部派时期的背诵僧,佛法传播的大护法和译经僧,让现代的修法者得以佛教经典为法依止。往后对于佛陀的智慧宝典能更珍惜!
  17. 文质彬彬 当初释迦牟尼说法时,主要使用古印度的方言俗语,不立文字,尽量做到简单
  18. 易懂。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僧众所用的汉文佛经一般是由古印度梵文翻译而来,由古巴利文到古汉文,佛经的翻译几经周转,再加上古代中印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古汉文佛经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当年虽然法师们都想竭尽全力的还原本师释迦摩尼佛所说的经典,但都不可能完全翻译表达再现,很多古印度时的词汇在当时中国哪怕是现在也还没有办法翻译表达,同样一句话一个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或用不同的语气说,就会有不同的意思。 文字只不过是一种载体,其功能是载着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果为了写出看起来漂亮的文章而把意思弄至引起偏差或无法理解,那么,翻译便损害了原文和伤害了读者。翻译最终是要传递外国的知识和智慧,翻译的原则要做到「信、达、雅」。 与时俱进 目前科技日新月异,为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利用线上软件可以帮助翻译的事业顺利进行,即使千里之外仍可使用网络电话(VoIP)科技,透过网络进行交流,跨越族群和语言隔阂,大大提高翻译的质量与效率。新技术新元素,翻译事业借由现代科技来探索体验和学习,真正达到佛法生活化的精神。
  19. 今天的讲座我觉得真的很棒,讲师讲了许多内容使我充实了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像是以前我不知道翻译的方法还有分三种,我以为都是照着意思去翻译的,没想到还分为音译、直译和意译。音译指的是翻译时直接模仿原语的语音,而不把它的意思翻译出来。而直译指的是翻译者有自由裁决的权力,以表现原文的意义为首要考虑,而不拘泥于词句的末节。最后,意译指的是着重在忠于原文的辞句,不加增删。像是这类的知识其实我原本都不知道,不过透过这场讲座真的学习到了许多,真的很感谢主讲法师的用心,也感恩这场讲座的举办。
  20. 感谢妙光法师丰富精采的介绍佛教语言翻译的发展,让我受益无穷,从中体认到佛陀与众善知善大德的般若智慧与慈悲,并策励自己要好好精进的学习佛法与英文,让自己也有因缘将佛法的奥妙与美好跟更多的人分享,在生活中创造人间净土。
  21.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今日我们努力学习梵、巴、藏、英、日,也是向佛陀看齐,希望自己在佛法中不只能自受用,也要能让他人受用,妙光法师在讲座中也有提到佛典英译的挑战与困难,虽然我的英文、日文能力不怎么好,但经过这一场的讲座我觉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精通各种事物,能力不足,是因为过去自己没有努力学习,我接受如此的状态,也期许自己能在大学这四年间好好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希望将来自己有能力用合适的语言、用慈悲喜舍的心,将佛法的好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22. 这次的讲座很精彩,不仅学到佛教翻译的知识,也能与平常上课时的内容结合,感谢讲师让我对佛教翻译有更全面更多元的认识。
这是一张图片